無人配送是一種無人駕駛技術的具體應用,所以必不可少地需要用到無人駕駛通常用到的技術,大多數技術跟一般的自動駕駛基本相同,即將云端軟件和硬件傳感器相結合,實現車輛定位、環境感知、路徑規劃決策、車輛控制執行四大核心技術
當前無人配送車的成本結構中占比最高的為:無人車線控底盤、激光雷達、以及計算平臺。其中,無人車線控底盤的市場價目前在10萬左右;激光雷達,目前每輛低速無人物流車上裝2-4顆,單價在1.5萬元左右,每輛車上的激光雷達成本在人民幣3-6萬元;計算平臺方面,目前低速無人配送車基本使用的都是英偉達的Jetson AGX Xavier芯片, 2018年底, 英偉達公布的價格為1099美元(但訂購量特別小的情況下, 英偉達是否愿意給出這么低的價格, 仍存在疑問) , 保守估計,無人車公司在測試階段計算平臺的成本會在2萬元以上。以上三塊加起來,總成本約在15-18萬元。目前市場對無人車的心理價格通常在10萬及其以下,核心部件帶來的制車成本居高不下,是導致無人車的生產及落地暫時很難規?;闹匾蛑?。
目前低速無人車市場參與者紛紛探索實際可落地的商業化場景,例如,智行者在清潔環衛、物流配送及出行領域等多場景進行布局,產品有無人清掃車、無人物流車等;新石器除布局快遞物流場景外,還開始布局無人零售場景,產品有無人零售車、無人快遞配送車;行深智能主要攻破末端物流的配送場景,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新的配送體系,具體包括智慧社區,智慧校園、集中配送的方式等,具體產品有用于快遞、外賣、郵件配送的無人配送車,也有用于物資轉運的無人物流車。
無人機從應用角度上分類:可分為軍用無人機和民用無人機。民用無人機可分為工業級與消費級兩種。消費級無人機主要用于航拍,涵蓋從日常自拍與拍照到專業攝影與制片等應用。工業級無人機應用于特定工業場合,涵蓋農林、物流、安防、電力巡檢、測繪等領域,本報告所關注的配送無人機,屬于工業級無人機里的物流應用領域。具體來說,就是為滿足即時性需求,在城市交通擁擠或山區道路崎嶇等場景下,用于末端配送的配送無人機。配送無人機本質上一種無人機技術的一個具體應用場景,大多數技術無人機涉及技術相同(見左下)。但針對配送這一特殊應用場景,我們總結了無人機技術在配送環節技術限制。
配送無人機在用過程中具有直線行走,垂直起降,空中懸停等技術優勢,在配送過程中小巧靈活,能夠被智能調度、不受交通地形限制,可直線投遞,受到越來越多的物流企業青睞。我們選取了市場上已經有產品,并且有實際合作案例和試點的配送無人機公司,進行了一個橫向對比。
對比三家公司的配送無人機及其應用場景可以看出,無人機通常用于以下三種類型的配送:1.即時性配送,在崎嶇山區或擁堵的城市,無人機都不受地形束縛,減少派送過程的時間遲滯。;2.計劃性配送,在可控范圍內提前預約無人機進行物品配送,如定時送報紙等;3.特殊性配送:在一些特殊應急場合,如配送如血漿、醫療儀器等,配送無人機速度快、反應靈活的優勢得到顯現。在這次疫情期間,無人機配送也展現了其避免人員接觸,防止交叉感染的優勢。但目前來講,無人機的廣泛應用還存在諸多問題和阻礙。
服務機器人的智能性主要體現在導航移動、運動控制、感知交互(視覺、語音)這幾項技術。目前的技術成熟度排序是:
導航移動>運動控制>感知交互
近年來,隨著導航移動技術的提升,成本下降,很多企業基于導航移動開展了商用化的探索,用于室內送餐和送貨的配送機器人就是典型產品。雖然配送機器人基于最為成熟的導航移動技術而成型,伴隨著運動控制和感知交互技術的提升,配送機器人對自身控制能力和外界交互能力都會相應升高,屆時用戶體驗會得到提升以及應用場景也會進一步拓展開來。
配送機器人領域,國外創業公司對室外配送機器人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本,而室內配送機器人上國內初創企業卻走在了前面,不僅在國內大范圍落地,甚至將產品輸出海外。例如, 普渡科技的送餐機器人“歡樂送”, 就在奧地利維也納一家名為Hiro Austria日式料理店使用, 成為了餐廳“招牌店員”。因此, 在室內配送機器人這一部分,我們主要以國內初創企業為主開展研究
國內室內配送伴隨著市場的擴大, 場景越來越細分, 例如KTV、寫字樓、醫院、餐廳等場所, 綜合測算主要的應用領域, 按照每個目標客戶使用2臺配送機器人計算,市場容量約為60萬臺。參考市場上配送機器人售價5-8萬元/臺計算,市場空間約為300-480億元。